作者:李慧颖
前段时间,特斯拉高管承诺将90%的退役电池循环再利用,一夕之间,“废旧电池”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香饽饽。
然而,在回收电子废物这条道路上,特斯拉只能算后来者。
早在20多年前,就有位来自湖南的大学教授,一头扎进垃圾堆,从“破烂王”到掌控“移动矿主”的商业大鳄,缔造了一家年营收超330亿的世界级企业。
他就是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
● 许开华

教授一夜之间变“丐帮帮主”
传统汽车领域,合肥工业大学人才辈出;而新能源领域也有自己的“黄埔军校”,那就是中南大学。
全国锂电池企业中,有70%的研发人员都出自中南大学。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鹏辉能源夏信德、容百科技白厚善等一众新能源汽车大佬,皆毕业于中南大学,许开华同样也是。
● 中南大学。图片来源:中南大学官微
但相同的出处,不同的轨迹,有人35岁将比亚迪锂电池卖到全球第四,而有人35岁却刚刚开始“捡垃圾”。
1981年,年仅15岁的许开华考入中南矿冶大学(中南大学前身),少年英才可谓引人艳羡,毕业后更是直接留校,一路从讲师晋升为教授。才华、名校、编制……生活之于许开华来说是场顺风顺水局。
1999年,他按照计划前往日本东京参加访问学者,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那次研讨会上,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生态环境材料专家的“地球极限论”如一一记重锤敲在了许开华的心头。
“如果人类不建立资源循环体系,那么未来的城市将被垃圾淹没。”
● 格林美城市矿山博物馆陈列的废旧电视机。图片来源:格林美官网
作为一名冶金教授,许开华太清楚废旧电池中的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知道一块手机电池就能污染5吨水体及0.5平方的土地。
随着电池被丢弃,里面的钴镍锂金属资源也随之被浪费,而彼时的中国冶金产业发展迅猛,资源再生却不受重视,98%的钴资源尚且依赖进口。
一边是电子垃圾污染,一边是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强烈的对比,让许开华意识到,这是一门不得不做却大有可为的生意。
2001年,35岁的许开华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教授职位,投身废旧电池回收行业。
消息一出,圈子里一片哗然,戏谑声不绝于耳:“大学教授跑去收垃圾?”“明明有铁饭碗,何苦去做这样的脏活累活?”就连周围的亲友都难以理解。但即使周围环绕的质疑声不断,许开华还是无比坚定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来,废旧电池不是垃圾,而是城市中的矿脉。
同年他就带着自己的学生和研究团队,在深圳创立了格林美,立志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超细钴镍粉体。
但创业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 格林美荆门基地

从“破烂王”到行业大佬
彼时,从废旧电池中回收超细钴镍粉体的技术被加拿大牢牢把持,技术封锁让格林美举步维艰。
而传统的人工拆解方式,效率低不说,还伴随着极大的安全风险,普通工人并不具备拆解电池的技术和能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许开华深知,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必须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为了方便工作,他干脆就搬到了实验室附近,开始24小时连轴转。白天在实验室指导实验,晚上就继续一个人琢磨拆解工艺,有时候突然有了新想法,凌晨两三点也会爬起来调试设备。
● 钴镍资源再生价值链拆解。图片来源:格林美官网
实验室的电费一年就高达几十万,没钱许开华就抵押房产贷款,也绝口不提放弃二字。
没钱、没技术的日子,格林美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三年。三年的时间里,许开华带领团队反反复复试验,终于在2004年迎来了第一道曙光。
2004年10月,格林美成功突破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末的关键技术,研发出无需高温,只要在液体介质中进行化学法应即可实现金属溶解、沉淀、分离的湿法冶金工艺。
这套自主研发的湿法冶金技术,好比能从一锅“金属大杂烩”中,精准地“钓”出纯度高达99.99%的钴镍粉,效率和纯度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于湖北荆门建成第一条超细镍粉生产线,实现了技术量产,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 格林美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线
对于许开华来说,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从这场从零起步的赌局中获得了初步回报。
紧接着,2005年,一系列关于 “循环经济”的意见和法规出台,格林美顺势成为国内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政策的东风,让格林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但技术上的突破,只是第一步。
“回收”这个行业,当时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收破烂的,产品质量也因此被打上“低质”的标签。
许开华深知,格林美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打破这种偏见,拿下更多订单,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为了改变外界的看法,许开华带着团队四处奔走路演,一遍遍介绍格林美产品的优势,为了打消客户的顾虑,主动提出“免费试用”,
只为获得一个合作的机会。
在许开华看来,“即使10个客户有8个都是拒绝,但是只要剩下的2个用上了格林美的产品,那就是成功”。
慢慢地,许开华的真诚和产品的高质量有了口碑,一些国内的小客户开始尝试与其合作,格林美的业务逐渐有了起色。
2007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了111.73%和201.46%,成功在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但格林美命运的真正转折点是在2008年。
那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但许开华从中看到了机遇。彼时,国际矿业巨头力拓的加拿大镍粉供应商宣布停产,力拓急需可靠优质的替代源。
此时的格林美已经通过湿法冶金技术实现了超细钴镍粉量产,纯度甚至远超加拿大进口产品。
许开华抓住机会,主动联系力拓,提出用格林美回收的钴镍材料,为其生产电池级钴粉。
面对力拓的严苛测试,格林美团队展现出了超然的技术自信。他们不仅提供详细的工艺参数和检测报告,还邀请力拓专家实地考察生产线,展示格林美国际顶级标准的生产全流程。
时间来到2010年,格林美成功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成为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业的第一股,不仅为企业后续规模化发展找到了资金支撑,更是打破了“回收=低质”的偏见,将中国品质推向世界。
● 2010年1月22日,格林美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图片来源:格林美官网
而力拓对格林美长达三年的资质审核终于尘埃落定,从原料溯源到成品性能,格林美用硬实力赢得世界尊重。
2011年11月,格林美宣布与力拓子公司签署首份镍粉销售正式合同,金额达到800万美元。
这一合作,不仅让格林美获得了稳定的订单,更标志着其正式跻身全球高端金属供应链。
借助力拓的资源与背书,格林美很快获得了汽车行业ISO/TS 16949认证,为后续进入宝马、特斯拉车企供应链扫平道路。
而许开华,也从“破烂王”摇身一变,成为废旧电池回收行业的领军人物。

搭建全球网络
供给端,手握国际巨头订单;融资端,成功上市,此时许开华俨然已经具备了躺平的资本,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20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尚未启动,全年销量仅有1.28万辆左右,消费市场的冷淡情绪可见一斑。彼时繁杂的信息一波接着一波涌来,在不少人认为新能源的发展不过是一场“虚火”时,许开华却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新能源行业在未来一定会迎来爆发,届时每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新能源汽车,都将成为电池回收行业的移动矿脉。
格林美正式开始了它的扩张之路。
2012年,格林美收购江苏凯力克钴业,进一步完善格林美钴产品线,以直观的产业链优势迅速切入新能源领域动力电池前驱体领域。

● 待报废的汽车。图片来源:格林美官网
2017年,全球锂矿资源进入紧平衡状态,供应趋于收紧。不少企业纷纷加强对上游锂矿资源的掌控权,以便于保障原材料供应。而格林
美此时已经在荆门建成了国内首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生产线,建立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矿脉”。
此后,许开华一路快马加鞭,加紧布局全球新能源市场。
他从荆门出发,一路向河南、江西迈步,在短短几年间就在全国11个省市建立了16个循环产业园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
● 许开华在格林美印尼青美邦园区与湖北荆门市人民政府签约现场
与此同时,格林美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先后在南非、韩国、印尼等地建立了“城市矿山”:
在南非收购了当地蜀金属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钴矿资源,成为全球最大的钴粉制造商;在韩国,牵手ECOPRO切入车用电力电池材料领域;在印尼,与青山实业等企业合作,投资建设镍资源生产电池原料产业园;在瑞士交易所发行CDR进一步布局全球镍产业……
格林美就这样逐步搭建起了从废旧电池回收,到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除了布局回收网络,许开华并没有忘记格林美安身立命之本——技术创新。在他的领导下,格林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立动力电池研究院,广纳顶尖人才,为企业技术水平的迭代持续提供动能。
截至2025年,格林美已经累计申请专利5000多件,成为行业技术标准的核心制定者之一。而智能分拣系统、X射线分选机等技术的具体应用,不仅提升了回收效率,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回收价值的抬升。例如,格林美研发的X射线分选机就可通过精准识别废铝中的锌、铁等杂质,使再生铝达到98%的纯度。
今年,我国首条动力电池智能柔性拆解线更是在格林美投产,开启全球超高镍前驱体材料的量产时代。
2025年,全球锂电池迎来退役高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就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达到96万吨。此时竞争者们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格林美早已凭借产业壁垒和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 格林美报废汽车绿色拆解线。图片来源:格林美官网
如今格林美的荆门基地,年处理废物超过300万吨,循环再造25种稀缺资源,钴、镍粉占到中国市场的60%以上。
作为典型的缺钴国家,一直以来我国的钴进口依赖度高达98%,而格林美的年回收利用的钴资源超过中国原钴开采量的350%,为填补中国钴空缺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并不好做,但许开华还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结语
从创立之初的零收入、巨额投入、团队动摇到如今国际巨头们的座上宾;从行业拓荒者到全球引领者,许开华这场看似荒唐的“教授下海”,终于成就了值得世界瞩目的百亿生意。
根据格林美2025年半年报数据,格林美上半年即实现营收175.61亿元,同比增长1.28%。截至2025年10月21日收盘,格林美总市值达到400亿元。
许开华20多年的“执拗”坚守与前瞻布局,不仅造就了一个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更为国家新能源产业链安全与环保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曾说过:“格林美要做全球循环经济的领军企业,让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在全球落地生根。”
● 许开华。图片来源:天下楚商
在他的带领下,格林美或将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这个目标稳步迈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来源:最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