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回复: 0

张三丰究竟是传说人物还是真实存在?关键线索来了

[复制链接]

张三丰究竟是传说人物还是真实存在?关键线索来了

发表于 2025-10-22 19:44:27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025年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即将启幕,“太极祖庭”武当山再度吸引全球目光。10月21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外披露,该研究会近期意外发现并收藏一份题名为《张氏履历》的清代珍贵家族文献。


经研究会专家初步考证,这份文献为武当派始祖、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相关研究提供突破性材料,在学界与文化界引发广泛关注。


“大元朝出仙人张三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当山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地辈出的道家“仙人”。作为武当内家拳与太极文化一代宗师,张三丰的生平轨迹、师承关系、后裔流布,长期以来始终笼罩在传说与史料交织的迷雾之中,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与难点。


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曾亲笔致信武当山道士孙碧云。信中,朱棣言辞恳切,将孙碧云的师父称作“真仙”“老师”,并坦言自己对“真仙”仰慕已久,渴望能得见一面。而这位被朱棣尊为“真仙”的人物,正是武当山最富传奇色彩、当时被世人誉为“活神仙”的张三丰。


《明史》中有明确记载:“(张三丰)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彼时,武当山的五龙宫、南岩宫与紫霄宫均因战火焚毁,张三丰遂带领弟子将各宫观修葺一新,随后便悄然离去,其行踪再难寻觅。


据史料与传说记载,张三丰生于元朝中期,活跃至明朝初年。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到此后数代明朝皇帝,均坚信行踪诡秘、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是得道真人,认为其已修成长生之术,始终在世。为此,明朝多位皇帝先后为张三丰敕封封号:明英宗朱祁镇敕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朱见深敕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朱厚熜则敕封为“清虚元妙真君”,足见其在当时皇室心中的地位。


长久以来,“张三丰究竟是传说人物还是真实存在”的疑问始终萦绕学界。如今,随着《张氏履历》的现世,这一研究难题迎来重要突破,为张三丰相关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22.jpg

“履历”内容上溯至“大元朝出仙人张三丰”


10月21日,记者在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见到了这份珍贵文献。《张氏履历》为未装裱单页形制,长50公分、宽47公分,四边略有毛损,通篇以工整小楷书写,墨色沉着。尽管历经百年岁月侵蚀,文献上的字迹大多仍清晰可辨。“履历”落款明确题写有“大清道光拾叁年重立”;内容上溯至“大元朝出仙人张三丰”、下至清朝中叶,详细记载了张氏一族十几代族人的名讳、事迹及迁徙历程。


填补张三丰家族记忆空白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旭阳通过对文献的悉心研究指出:“从文本形态判断,这份《张氏履历》应属一次性誊录完成,未见后期递补痕迹,其内容大概率转录自张氏家族祠堂旧碑或早期谱牒。”同时他强调,《张氏履历》并非毫无传承脉络的“孤本”,而是张氏一族世代守护的家族档案,传承线索清晰可考。


24.jpg

《张氏履历》为未装裱单页形制,长50公分、宽47公分,四边略有毛损,通篇以工整小楷书写,墨色沉着


“文献中涉及明洪武、建文、永乐、正德等多个关键历史时期,与《明史》所载相关纪事存在多处相互印证,这极大增强了其作为历史佐证的可信度。”郭旭阳介绍,这份罕见文献原由山东莱阳一位张姓藏家保存,三年前流出藏家手中。近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获取相关线索后,经多方辗转,最终将文献收藏归会,并已启动系统整理工作。


那么,这份《张氏履历》的发现,究竟为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注入了哪些新的佐证?


郭旭阳表示,该文献的核心价值,在于成为推动张三丰相关研究从传说走向信史的关键一环。“《张氏履历》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张三丰家族记忆的空白,更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两个层面具有显著意义。”


他进一步阐释,其一,文献首次以系统世系记载的形式,回应了“张三丰有无后裔”这一长期存在争议的学术问题。尽管此前相关史料对此记载语焉不详,但这份“履历”清晰勾勒出从张三丰起始,延续至清朝中叶的张氏家族谱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来自家族内部的一手文献线索。尽管文献的真实性仍需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地方志、碑刻等多元材料开展综合考证,但已成功将“三丰后裔”的相关研究,从模糊的传说范畴,推向具象化、可追溯的家族史研究领域。


2006年,以太极拳为核心的武当武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认定不仅充分彰显了武当武术的文化价值,更凸显出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典范意义。“其二,《张氏履历》文献的适时出现,为即将举办的2025年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在郭旭阳看来,这份文献的发现,不仅有望推动张三丰生平事迹与思想理论的深入研究,更提示世人:太极文化的根脉,既存在于武当山的宫观殿阁与拳法套路之中,也潜藏于民间家族代代相传的记忆与文本之内。


26.jpg

今年7月底,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派出专项考察团,在西安青华宫获取一份明嘉靖年间的张三丰石画像拓片


待跨学科团队持续推进研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立于2013年的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长期致力于张三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系统梳理张三丰文化传承脉络与相关遗址遗存,深入开展张三丰历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7月底,该研究会组织骨干力量成立专项考察团,赴陕西、甘肃两地开展走访调研。期间在西安青华宫获取一份明嘉靖年间的张三丰石画像拓片,在甘肃成县金莲洞考察了新发现的“三丰明代石碑”,并在甘肃岷县和平九年制学校意外寻访到地方志中记载的“三丰水井”,为张三丰文化研究积累了更多实物与史料支撑。


武当山道教学院副院长、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雷金学表示,张三丰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需秉持严谨审慎的态度,目前《张氏履历》的文本释读工作,以及其与既有史料体系的整合研究,仍有待跨学科研究团队持续推进。


“这份源自山东莱阳的家族文献,如今回归太极拳发源地武当山,其不可替代的原始性与完整性向我们清晰表明:张三丰不仅是传说中的道教人物、武术领域的拳法宗师,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家族脉络、有后裔传承的历史人物。他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仍在时光流转中绵延不绝;他的故事与精神,仍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书写。”雷金学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朱江)


来源:光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