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5|回复: 0

“玉米大姨”跳海救人,拯救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

[复制链接]

“玉米大姨”跳海救人,拯救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

发表于 2025-7-11 19:23:47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作者:张文妍

7月7日中午,青岛栈桥李慰农公园附近海域的人们见证了一场惊险却又无比感动的救援画面。一名大学刚毕业的女生在海岸边游玩时,为捡手机不慎被卷入深水区,在这危急时刻,一位阿姨奋不顾身,毅然跳入海里将女生救了起来。她的善意举动为这个社会又注入一剂温暖的精神强心针。

这一英勇行为让无数网友为这位“女主角”点赞,并亲切地称她为“玉米大姨”。阿姨名叫刘玉荣,平时就在海边卖些玉米、冷饮等。已经年近花甲的她,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毫不犹豫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女孩,哪怕双腿被礁石划伤,体力透支,也要死死护住女孩,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朴素信仰。个人英雄主义无关身份、无关利益,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正如她所说:“看到那个掉到海里的孩子我就想到我的孩子,人家的父母肯定也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一定要把她救上来。”母性的本能与善良的底色,让她在危急时刻迸发出超越年龄与体力的能量。

事情发生后,相关部门已第一时间联系到下水救人的刘玉荣,开展“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申报工作,待认定后,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有时候见义勇为往往伴随直接或潜在的风险,比如身体受伤、财产损失或者法律纠纷,甚至生命代价。近年来,部分“扶老人被讹”“救人反担责”事件经媒体放大后,加剧了公众对善行的信任危机。若善行长期缺乏制度回馈,社会将陷入“无人敢救”与“无人愿救”的恶性循环。有关部门的快速响应,体现了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充分肯定,凸显了制度对善行的刚性保护。通过物质奖励、医疗保障等系统性支持,既能补偿救人者的实际损失,也能破解“救人成本高”的社会痛点,让公众看到“善有善报”的确定性,从而激发更多人勇于担当。这种确定性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

当然,被救起女孩的做法也值得表扬。她在第一时间向她的救命恩人磕头致谢,后又携带礼品和500元现金向阿姨致谢,但被阿姨婉拒。这种双向互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她的举动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信号:善行不是“施舍与接受”的关系。当被救者主动表达感激时,施救者会感受到善意被看见的满足感,从而继续将行善的举动传递下去;而公众看到“善有善报”的具体案例后,也会减少对“救人反被冷漠对待”的担忧,提升对善行的认同感。若女孩的回馈行为被更多报道,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向善的正能量。同时,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聚焦于“平凡英雄”“双向奔赴的温暖”等主题,而非“救人能获得多少奖金”。这种叙事方式弱化了功利性激励,强化了“善行是人性本能”的文化认同。当人们普遍认为救人不需要理由时,才能用更纯粹的心理去向别人施以援手。

网友的“给大姨固定摊位”的呼吁,是社会对善行的集体守护,是个体勇气、社会温情与制度护航的完美联动。这位推着小推车穿梭在青岛街头的大姨,用最朴素的行动,写就了属于她,属于这个城市的动人篇章。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张文妍(湖南大学)

来源:红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