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回复: 0

古代录取通知书漫谈 ▏谈文绎史

[复制链接]

古代录取通知书漫谈 ▏谈文绎史

发表于 2025-7-11 19:36:1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作者:刘绍义(文史学者)

隋末唐初,科举考试尚未形成定制,当时通知进士及第的“榜帖”“捷报”(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形式多种多样。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可谓我国古代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北宋张元干《喜迁莺慢》中的“帖报泥金”,南宋诗人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中的“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清代李渔《慎鸾交·耳醋》中的“泥金捷到”,鲁迅《斯巴达之魂》中的“泥金不来”,均指这种泥金帖子。

76.jpg
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写有“报录人”。图片由作者提供

泥金帖子其名源于使用金粉涂料装饰笺纸的工艺,自隋末唐初开始用于科举报喜。至唐文宗时期,泥金帖子逐渐被“金花帖子”取代。

金花帖子至宋代更趋完备。南宋洪迈《容斋续笔·科举恩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叙述得更为详细:“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时称金花帖子。”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写道:“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其家居昆山黄姑,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纸,阔三寸,长四寸许。”金花帖子除了记录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记载了主考官的姓名、头衔,并附加有主考官的“亲笔签名”。金花帖子不仅是对考生才华的认可,更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每当金花帖子送到考生家中,都会引起轰动,平民小户通常将其挂在家中大堂,以光大门楣,激励后人。大户人家更是将其送到本族祠堂,供族人参观,以示荣耀。

金花帖子由泥金帖子发展而来,更加凸显了录取通知书的严谨性和正式性。它以素绫为轴,并镶嵌有金花,上面用金粉书写考生的名字和名次,由官方单独寄递给登科学子,不像泥金帖子那样附于学子家书之中,堪称古代豪华版的录取通知书。此外,宋朝对进士还有“科举恩数”(赏赐等),与金花帖子一同成为荣耀的象征。

宋朝时国家级考试录取通知书叫金花帖子,地方考试(解试,州试)的录取通知书模仿殿试的金花帖子,叫“金花榜子”。相对于金花帖子,金花榜子样式较为简单,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乡贯、近亲三代姓名等信息。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录取通知书也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个时期的录取通知书不再叫“金花帖子”,而统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之为“喜报”。

官方给考生送达的录取通知书上直接写了考生的名次和相关信息。同时,还出现了专用的科举捷报印版,榜吏只需将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信息填入印版中,便可快速制作出录取通知书。这种标准化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捷报是古代科举及第后由官府派专人送达的录取通知书,承担传递功名信息的职能。其内容包含考生姓名、名次及签发官府名称,格式因朝代而异,常见腾龙纹样与云山图案装饰,考取者家族常将捷报张贴于厅堂显眼处以示荣耀。

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王世贞所说“捷报”与吴敬梓所写“报帖”,指的都是这种录取通知书。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16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